杜嘉班纳用一串拙劣操作,把自己闹成了一个笑话丨沸腾
杜嘉班纳作为奇葩言行的“惯犯”,屡次影射种族主义、男尊女卑等落后价值,是严重的价值不正确。
▲杜嘉班纳发布的道歉声明 图片来源:杜嘉班纳官微微博
文 | 新吾
知名意大利时装品牌杜嘉班纳(Dolce&Gabana)成为全网口诛笔伐的对象。不妨简单复述事情的起因与经过:
杜嘉班纳原定于11月21日晚间9时在中国上海举办杜嘉班纳 “The Great Show”时装秀。为配合这次时装秀,杜嘉班纳拍了一个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片,一位亚裔面孔的模特用筷子吃比萨,动作怪异夸张,旁白用别扭的中式发音和傲慢的口气“指导”女主角吃饭。画面让人感到尴尬和被冒犯。
随后杜嘉班纳创始人之一兼创意总监的Gabana与网友的对话曝光,对话中,Gabbana指责中国是“Country of x”。这个言论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巨大争议,网友纷纷指责这种不负责任的辱华行为,而原本要参加时装秀的中国明星纷纷退出抵制,时装秀也被文旅部取消。
▲杜嘉班纳创始人涉嫌辱华言论。
风波之中,杜嘉班纳官方先后两次发表声明回应,但两次都被网友质疑“通篇找不到一个sorry”,风波仍在持续发酵中。
杜嘉班纳这次的遭遇,可以说是典型的no zuo no die。如果说《起筷吃饭》这个广告还只是有刻意丑化中国人的嫌疑,那创始人Gabana毫无修养的谩骂,就是典型的种族歧视了。每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都该有这样的共识。
一、杜嘉班纳是奇葩言行的“惯犯”
杜嘉班纳是一个国际大品牌,象征品位与奢华,但这次它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高级格调。不管是短片还是创始人言论,都散发着西方中心话语体系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傲慢且无聊。
国人无法从中感受到尊重,杜嘉班纳的生意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好做。现在,事情已经从网友指责发展到电商下架,杜嘉班纳在中国陷入危机——至少从眼下看是如此。
其实,这不是杜嘉班纳第一次出现种族歧视的新闻,其可能早已是奇葩言行的“惯犯”——
1、2012年,杜嘉班纳在香港旗舰店前设置禁拍区,禁止香港消费者在门前拍照,内地游客则可以拍照,引发当地消费者举牌抗议。最后事情以米兰总部发表道歉声明告终。
2、也是在2012年,杜嘉班纳品牌大秀中佩戴新款耳环的模特形象被认为冒犯了非裔人群。模特的形象被理解为模仿电影《飘》女主角斯嘉丽身边的黑人女佣形象,代表服侍、讨好白人的黑人妇女。
3、2016年春装大秀上,有三个亚裔女模特穿上旗袍式样的裙子上场,但有外国媒体评论说,这样的设计代表了品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因为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穿旗袍。
4、这次发表侮辱言论的Gabana还曾评价美国知名艺人Selena Gom像博美犬,生怕美国粉丝看不懂,还专门用了英文。
5、除了涉嫌种族主义歧视,杜嘉班纳还曾发表过涉嫌侮辱女性、干涉同性恋权利的广告或言论,都引起较大争议。
▲11月22日上海D&G门店冷清现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杜嘉班纳的奇葩言行把自己弄成了一个笑话
从杜嘉班纳的“黑历史”过往来看,其奇葩言行,并不仅限于针对中国,非洲黑人甚至美国明星都曾成为它奚落的对象。但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时代,这只可能是一记昏招。
奢侈品品牌自带尊贵基因,但这种尊贵,应该体现于优质的产品与跟精英人群相匹配的正派价值观。奢侈品所代表的品质生活,应该蕴含积极向上、平等博爱的趣味,而不是教人们像一个泼妇那样随处吐口水。
诉诸价值观层面,种族主义、男尊女卑等在全世界也早就已经是被摒弃的糟粕。在一个强调人人平等的时代,杜嘉班纳的诸种奇葩言行也冒犯了人的基本价值。
此前多起与杜嘉班纳有关的奇葩言行事件,足以表明,杜嘉班纳习惯用刻意、夸张、不负责任的言行去吸引公众眼球,以刻奇的表演挑逗公众情绪,这次发生在中国身上的事件,不过是因循了其一贯作风,但这次它真的玩砸了。
可以说,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做法不会显得它们的品牌多么高大上、多么另类出奇,而这样的作为也难以真正伤害到一个国家和特定人群,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弹与抵制。
如今杜嘉班纳被消费者抵制、被合作明星和商业伙伴抛弃,不过符合最基础的商业逻辑,是其应该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杜嘉班纳拙劣的商业操作,终于把自己闹成了一个笑话。
当然,对杜嘉班纳或者其他商业品牌的错误言论应当保持批判,但我们也不必玻璃心,更不必对一些跳梁小丑的无聊言行举止过于敏感,走出他人的审视,自己强大起来,才是真正自尊自信的表现。
编辑:新吾 实习生:杨凯文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